錯金銀銅羊:古人的“羊”文化
寧夏考古報告中關于羊的記載很多。其中,出土于彭陽縣漢代古城的那件錯金銀銅羊更寧夏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這件銅羊是1974年,寧夏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寧夏彭陽縣古城鄉征集到的,目前展于寧夏博物館二樓通史展廳。
這件動物雕塑非常精美小巧,長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體形不大,但它的制作采用的是西漢最盛行的錯金銀工藝,經鑒定為西漢時期的珍品。銅羊整體造型獨具匠心,羊回首而臥,雙目圓睜,雙角彎曲,神態自然可愛。
最神奇的是,西漢工匠用錯金銀工藝展現了卷曲細密的羊毛,金絲銀線與青銅色澤相映成趣,達到了生動逼真的藝術效果。這件器物的主要作用是鎮席——漢代人席地而坐,為了防止席子的四角翹起,用較重的金屬工藝品壓住四角。
迄今為止,我國已經發現了不少戰國秦漢時期的錯金銀青銅器精品。比如:1965年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錯金云紋豆;1977年陜西秦始皇陵園出土的秦代樂府鐘;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漢代的蟠龍紋壺、梅花紋豹鎮等。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羊所蘊涵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羊是仁義、和諧、吉祥的象征,在中國古代羊與“祥”通用,有些地方在節慶時高掛羊頭于門上;羊的種群特性甚至被人格化,被視為至孝和至禮的象征。羔羊吮吸母乳的時候總是跪著的,人們認為它能理解母親生產的痛苦和養育后代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