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銅獅子有什么文化?
我們都知道銅獅子有著辟邪鎮壓的作用,在宮殿、寺廟、府邸、陵墓等地都有它的身影。那么擺放銅獅子的風俗是由何而起的呢?銅獅子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都經歷過什么呢?
在我國東漢年間,漸漸出現了動物雕塑銅獅子的雕像。在當時,民間流傳著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形似獅而有翼的神獸,人們把它稱為“辟邪”,經過考證,原來這類辟邪神獸總稱為貔貅。慢慢的人們把辟邪兩個字理解成了一種動詞,銅獅子也就擁有了辟邪的作用。在當時出現的銅雕獅子中,它的形象更像老虎,并且造型簡單。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我國最亂的年代,朝代就像走馬一般的迭代頻繁。
銅雕獅子的文化經過了亂世沒有被遺失,甚至在東漢的基礎上有了明顯的發展,當時的銅獅子強調了長披式的旋卷鬣毛和寬厚健碩的胸肌,在追求獅子的氣勢上有了明顯的發展,線條舒展流暢,開創了銅獅形象的新面貌,也為后世中國獅子藝術形象奠定了基礎。到了唐代,銅獅子的文化發展更為迅猛,當時的銅獅子藝術風格趨于寫實,并且獅子的動作由以前的站立或行走演變成了呈三角形的蹲坐式。并且由于使用了傳神的雕刻手法,在加上民間對銅獅子的了解甚少,銅獅子的造型也通過添加中國元素,獅子頭上的卷毛正是這個時候出現的,從此獅子的卷發成為了銅獅子最主要的元素之一了,可以說石獅子已經完全中國化了。
銅獅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當今的社會仍然保持著它的作用,依舊是人們最熱衷的門前擺件之一,它威武的氣勢,健碩的體型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