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龍象征著吉祥,平安
在動物雕塑中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征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
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志,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并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后,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21世紀全世界更多的人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東西,而且好壞的評判往往還與評判者自身的立場有關-這就是辯證的思想。雖然還沒有確切可靠的證據能證明龍是真實存在于客觀世界的,但它在人類所留下的傳說中顯然也同樣符合辯證法。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這其中既有糟粕,也有精華。
歷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龍崇拜,如祭龍求雨、祭龍求子、祭龍求平安和“真龍天子”等觀念,應予以拋棄。但藝術性和民間性的龍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如舞龍燈、賽龍舟等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龍是漢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圖騰之一。遠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創造了這樣一個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偶像,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漸成為漢民族共同敬仰的圖騰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