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動物雕塑的文化內涵
最近剛上映的美國大片《哥斯拉2-怪獸之王》一上映以來票房就不斷升高,片中大量的中國元素頗有中國韻味,從南極凍土破冰而出的基多拉被稱為“零號怪獸”,具有三個龍頭的基多拉,不過基多拉是給整個世界帶來災難性的毀滅,在西方龍會給人們帶來毀滅,而我國卻自稱是龍的傳人,在古建筑中有大量的龍動物雕塑文化。
最開始捧龍這個神獸的,是炎黃二帝。當時他們所在的部落以龍為圖騰,在大戰蚩尤之后,炎黃氏族發展成為了今天的中華民族,所以我們才稱自己為炎黃子孫,也自然而言就是“龍的傳人”了。
原始的龍僅為造福萬物的神獸,與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祥瑞意義相關。進入封建社會后,龍被賦予了更高的意義,成為帝王權力的象征,代表著帝德天威。而在民間,龍既是神靈祥瑞,又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
在我國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耀眼的傳統文化爭奇斗艷。在中國的古代傳說中,龍雕塑其實是圖騰崇拜的產物,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對于處于農耕文明的我們,當然希望風調雨順,所以對龍很是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