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動物雕塑的歷史
十二生肖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圓明園十二生肖動物雕塑更是廣為人知,但是關于我國十二生肖的歷史卻已經無從查曉,但是卻留下了很多關于十二生肖動物雕塑的故事。
十二生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十二生肖動物與中國的十二地支相配,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留下了很多的關于十二生肖的工藝品和詩歌書畫。
十二生肖為何為十二呢?根據周禮·春官·馮相氏》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時間的分割以十二累進,一紀十二年,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時辰。《國語·晉語四》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說,《后漢書·荀爽傳》:“故天子娶十二婦,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關于十二生肖的產生,有著天文學的背景。在原始時代,先民們體驗著寒暑交替的循環往復。宋代洪皓《松漠紀聞》載:“女真舊絕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紀年,問則曰‘我見青草幾度矣’,蓋以草一青為一歲也。”
宋代孟珙《蒙韃備錄》也記:“其俗每草青為一歲,有人問其歲,則曰幾草矣。”年又有觀天者發現月亮盈虧周期可以用來丈量歲的長短,發現十二次月圓為一歲,這一發現,是初期歷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視為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天干需地支為伴,日月相對,天地相對,就非“十二”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