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動物雕塑銅獅子雕塑意義
相傳東漢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中國的皇帝。后來獅子隨著佛教的傳入,而成為一種賦予了神力的靈獸。在中國的文化中,獅子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神話中的動物,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和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靈獸。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不知從何時起,銅獅子動物雕塑意義就成為了看守門戶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漸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而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揚州畫舫錄》(1795年作)中規定:"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繡珠、出鑿崽子。"
銅獅不僅有不同的時代特點,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總體上,北方的石獅子外觀大氣,雕琢質樸;南方的石獅更為靈氣,造型活潑,雕飾繁多,小獅子也不僅在母獅手掌下,有的爬上獅背,活潑可愛。
擺放銅獅子后,店鋪或行政機關和小區門口,忌諱供奉八卦鏡、龍龜、鷹、文昌塔、泰山石。
中國人歷來把銅獅子視為吉祥之物,在中國眾多的園林名勝中,各種造型的石獅子隨處可見。古代的官衙廟堂、豪門巨宅大門前,都擺放一對銅獅子用以鎮宅護衛。直到現代,許多建筑物大門前,還有這種安放銅獅子鎮宅護院的遺風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