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麒麟動物雕塑的寓意
麒麟是中國神話中特殊的一種瑞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而龍同樣也被人奉為神明,但銅麒麟動物雕塑似乎比龍更加受到古人的重視,麒麟現世,那一定是太平盛世。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俗稱四不像,是傳統仁獸、祥瑞之獸,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麒麟是走獸之主,屬土德。民間神話說:天地誕生之初,飛禽以鳳凰為首,走獸以麒麟為尊。又說,混沌初開之時有禽王鳳凰和獸王麒麟,有很多民族和姓氏都把麒麟當做圖騰和祖神。
古老的中國有非常深厚的瑞獸文化,麒麟就是其中之一。麒麟作為瑞獸一直是仁德、吉祥、美好的象征,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又有怎樣的故事呢?麒麟是以鹿類的特征為主,融合了龍、牛、馬的成份而形成的。有學者推測麒麟可能是周氏族的祖先,因為周人原居西北,那時的西北,水草豐美,適宜鹿類的生長。到了封建社會,龍、鳳被最高統治者所占用,失去了原來的圖騰的意義,而成為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這時走到了民間,老百姓期望它能帶來豐年、福祿、長壽與美好。
麒麟作為吉祥瑞獸,在中國古代各朝政治中也常被采用。史載漢武帝在未央宮建有麒麟閣,圖繪功臣圖像,以表嘉獎和向天下昭示其愛才之心。麒麟在官員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公、侯、駙馬、伯,以麒麟作為補服圖案,故稱一品麒麟。清朝時,一品官的補子徽飾為麒麟,可見其地位僅次于龍。
麒麟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龍頭、鹿身、獅眼、魚鱗、馬蹄、牛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寶。據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寫成麇,古籍中指鹿。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麒麟的造型是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身上,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