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精湛圖案線條流暢飄逸的東漢錯銀銅牛燈
東漢錯銀銅牛燈,為東漢青銅器,通高46.2厘米,牛身長36.4厘米,1980年揚州市邗江縣甘泉2號東漢墓出土?,F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銅牛燈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很方便。燈座是一俯首站立、雙角上聳、四足矮而敦實、尾卷曲向上、雄渾壯碩的黃牛。牛腹中空,背負圓形燈盤,燈盤一側設置扁平把手,便于轉動燈盤,盤上飾兩片可以靈活轉動的燈罩,其中一片刻鏤空菱形斜方格形紋,起到散熱、擋風和調光的作用。
燈罩上緊扣穹頂形罩蓋,蓋頂之上均勻彎曲的煙管與牛頭頂上方凸出的短管緊密套接。當燈火點燃時,所產生的煙塵通過煙管導入燈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從而確保室內空氣的清新。該燈不但設計精美,而且在制作時巧用銅銀二種不同材質的色澤,形成顏色的完美搭配。銅牛燈通體光滑,工藝精湛,運用流云紋、三角紋、螺旋紋圖案為地,飾以龍、鳳、虎、鹿以及各種神禽異獸等圖案,線條流暢,飄逸瀟灑,為少見佳品。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在青銅燈具的設計上就已具備了環保意識,如長信宮燈宮女的袖筒、云紋牛燈的雙角,它們即是造型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又發揮著煙塵導管的作用,匠心獨運,令人嘆服。這項發明在世界燈具史上處于領先地位,如15世紀意大利科學家達·芬奇發明鐵皮導煙燈罩,與我國相比晚了1500年,到了18世紀,法國人肯開和瑞士人阿干德才改用玻璃罩代替了鐵皮燈罩。
揚州古稱廣陵,西漢設廣陵國,東漢改為廣陵郡,與錯銀銅牛燈同出土的還有"廣陵王璽"龜鈕金印、虎鈕瑪瑙印以及鐫刻"山陽邸"、"建武二十八年造"等銘文的雁足燈等,由此可推斷錯銀銅牛燈應屬于王室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