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里背負威嚴、禮儀與吉祥寓意的銅大象
在故宮御花園的北部、承光門內,有一對銅質跪象。跪象東、西各一,相向而跪。銅大象高1.1米,長1.6米,寬0.8米,為明代鑄造。銅象全身鎏金,有著大象的顯要體型特征。其雙目下視,長鼻收卷,極顯虔誠;四足二前二后跪曲,似恭迎主人。
銅象的裝束,具有濃厚的馴化特征?!洞笄鍟洹吩鴮毾笥腥缦旅枋觯骸敖j首、鉤膺、膺懸朱纓銅鈴各三,白革為韉,繪金龍彩云,周為花文。”其中,“絡首”即頭部被套住;“鉤膺”即頷及胸上有革帶;“膺”為胸部;“纓”即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寓意為“無量光明”;銅鈴是佛教的重要器物,可避邪、化煞、保平安;“韉”為象背上的墊子。御花園跪象的裝束,與上述記載相近。象為現存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
亞洲象在我國大約有5000多年的歷史,古人早就有關于大象的描述。三國時期吳國丹陽太守萬震所著《南州異物志》,對大象的體型有如下描述:“象身倍數牛,而目不如豕。鼻長六七尺,大如臂;其所食物,皆以取之?!奔聪蟮捏w型比牛都大幾倍,而眼睛比豬的眼睛還小,不管吃什么東西都要鼻子幫忙才能吃到嘴里。《清宮獸譜》又有記載:“象,產滇、粵、日南(今越南)及西域諸國。有蒼、白二色,白色惟拂菻(今敘利亞)、大食(今阿拉伯國家)有之。肉兼十牛,目才若豕,四足如柱,無趾而有爪甲。長鼻下垂,能卷舒致用牙出兩吻間,雄者長六七尺,蛻牙則自埋藏之。性久識,能浮水,又能別道之虛實,故導車用焉。說者謂其合于天象,蓋瑤光(北斗七星之一)之精也”。
自古以來,象因為氣大力強,性情溫和,安詳端莊,具有“負重致遠,行如丘徒”“形必端、履必深”等特點,所以經常被人們視為吉物。如《太平廣記》記載:“上元中,華容縣有象,入莊家中庭臥。其足下有搓,人為出之,象乃伏。令人騎入深山,以鼻扒土,得象牙數十以報之。”“安南有象,能默識人之是非曲直。其往來山中遇人相爭有理者即過;負心者以鼻卷之,擲空中數丈,以牙接之,應時碎矣,莫敢競者?!绷硗?,大象在佛教中被尊為神獸。
象的這些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的品質,得到了封建王朝皇家的接納。而且,紫禁城御花園的跪象,呈現出了集多種寓意于一體的情況。在故宮內,象自身令人望而生畏的體態巨力,首先作為戰斗力的一種象征,備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