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獅子廠家領你欣賞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
銅獅子廠家領你欣賞舞獅。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表演者一人舞頭,一人舞尾,鑼鼓聲中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既增加節日的熱鬧氣氛,又有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祈求合境安寧、五谷豐收的意思。
遠古的時候人們會在臘月舉行一種稱之為儺戲的驅疫逐鬼儀式,這種古老神秘的原始祭禮上的巫舞,經過發展成為一種舞蹈,在節日里跳驅儺的舞蹈能驅除疫鬼,送福、祈福。說舞獅起源于遠古便由這種說法演變而來。
獅子這種動物,主要生活在非洲大草原,我們國家是沒有的。漢代起源說相傳漢代的時候隨著張騫出使西域,漢朝和很多西域國家通過絲綢之路有了友好往來。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漢章帝先后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后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后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風靡流行。
舞獅起源于北魏的說法有點像中國版的木馬計,北魏時期北部游牧民族柔然時常侵擾作亂。他們特制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只不過與希臘木馬計不同的是,柔然刺客的奸計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但是北魏皇帝卻喜歡上舞獅這種熱鬧喜慶的活動,命令仿制,因此得以流傳后世。甚至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都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描述,足見舞獅之風已盛于當時。
也有故事說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只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但它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舞獅從此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這也就是唐代起源說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