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麒麟廠家講述鄭和下西洋帶回了麒麟神獸
麒麟,原本在中國古代就是一種珍稀動物,尋常人不容易見得到。就因為它珍稀,所以,每當它出現,人們總要賦予它一些神秘色彩,認為預示著天意,暗示著有什么事要發生。但不知什么時候起,麒麟在我國已經滅絕了。銅麒麟廠家稱人們所能看得到的,只有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動物雕塑。
麒麟再次出現在中原大地,是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這一年,鄭和帶回了榜葛剌國(今孟加拉)新國王賽弗丁進貢的一頭來自麻林國(今肯尼亞馬林迪Malindi)的名叫“基林”(索馬里語Giri) 的神獸。
九月二十日,明成祖在南京奉天門親自接受了這頭前所未見的神獸。官員和百姓爭也相圍觀。大家看到這神獸,腦海里立刻和傳說中的麒麟對上號了,而且,“基林”的發音也與麒麟的發音相同。沒有錯,它就是麒麟!
一時間,舉國歡慶。明成祖命令翰林院修撰沈度寫了一篇《瑞應麒麟頌》。沈度頌詩稱:“臣民集觀,欣喜倍萬。”又盛贊麒麟:“西南之諏,大海之滸,實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紅云紫霧,趾不踐物,游必擇土,舒舒徐徐,動循矩度,聆其和嗚,音協鐘呂,仁哉茲獸,曠古一遇,照其神靈,登于天府。”
明成祖龍顏大悅,下令宮廷畫師畫下進獻麒麟場景,并將《瑞應麒麟頌》抄在圖卷上。《瑞應麒麟圖》受到了世人的追捧,從明到清、再到民國,留下多個摹本。現在的《瑞應麒麟圖》原版真品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幅《明人畫麒麟沈度頌》畫軸。無論是通過摹本還是真品,我們可以看得真真切切那頭麒麟的影像,其實,它就是來自非洲的長頸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