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態各樣的銅獅子
故宮地處首都北京政治文化中心核心區域,是有著近600多年歷史的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斷虹橋始于元代,從南開始數的第四只銅獅子,形態極為奇特,它一爪摸著后腦勺,一爪護在襠部,嘴巴微張。雖然經過日久風吹,多少有些面目模糊,但它一副抓耳撓腮、欲說還休的“憋屈”樣依然惹眼。
故宮的獅子有些鍍有鎏金,鎏金耐腐蝕,所以故宮為了向游人展示我國的珍貴藝術,也并沒有將他們收藏在博物館,而是大方地向游人展示。但為了防止游人將鎏金刮蹭下來,便告誡游客不要觸摸獅子。春節期間雪中,望著漫天飛舞的大雪,石獅子咧開大嘴笑的真開心。
故宮的獅子都自帶威嚴,也有著神靈的象征,游人為了表示尊敬也選擇不去觸碰。久而久之,游客都約定俗成的不去摸獅子,在坊間也漸漸流傳出獅子摸不得的說法。再加上清道光帝的故事傳說,所以坊間流傳著許多因摸了銅獅子而家人患奇怪癥狀的說法。銅獅總是兩只一對出現,一般東側銅獅腳踩繡球,象征“一統寰宇”,為雄性。西側銅獅腳踩小獅子,寓意“子孫延綿”,為雌性。這只的意向更為明顯,要多子嗣,皇族才能壯大。
除了故宮,在各地其實還有不少獅子,但每個石獅面相在不同時代都存在著差別。如在明朝,相對而言,獅子的神色和狀態漸漸形成如今常見的威嚴刻毒的樣貌,不再齜牙咧嘴地嘻笑。乾清門前鎏金銅獅色澤金燦奪目,凸顯出富貴華麗之態,獅子蹲坐在石刻須彌座上,似吼非吼,似笑非笑,造型既活潑,又不失莊嚴,在整個故宮銅獅、石獅中,其造型是比較獨特的。
所以故宮的石獅大多是自帶威嚴,成為神靈、能辟邪的象征。也正是由于歷朝歷代的文化形態和藝術發展,我們今天或許才能看到這么多姿態各樣、“表情”豐富的石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