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鹿雕塑的由來
銅鹿在我國歷史上最早是先民崇拜的對象,成為狩獵神的首選。比如至今流傳的蒼狼與白鹿的神話傳說,以及《蒙古秘史》中白鹿與始祖神誕生的傳說,所反映的就是蒙古族先民的圖騰觀念。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民族以其特有的包容性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此,作為氏族部落圖騰形象的鹿圖像演變成了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作為整個中華民俗圖騰形象的龍,一個集權威、神勇、神秘和吉祥等多種象征意義于一身的圖騰形象,其實是一個包含了多種動物肢體最優秀部分的虛幻動物,而龍形象中的角就是鹿角。
在融合了牛、羊、馬的特點,傳說中被奉為四靈之物的麒麟,其形象也是以鹿類為主。在字形上更是以“鹿”為偏旁。可見,作為中國傳說中靈瑞仙獸代表的龍和麒麟,都與鹿有著很多聯系。這也說明了鹿圖案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銅鹿圖像是我國裝飾藝術的開端,并孕育了自此以后幾千年動物雕塑的審美觀念。
基于鹿是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動物,它不同于龍和麒麟這兩種虛構的靈獸。再加上鹿的種類繁多,有麋、麂、長頸鹿、梅花鹿等等。所以從中國的遠古到近現代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鹿的形象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鹿文化發展到宋代時已經基本形成了它全部的精神內涵,鹿與鶴、蝙蝠、壽星、或其他珍禽異獸等出現在一起的畫面變得多了起來,其吉祥寓意漸漸覆蓋了其他含義,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瑞獸形象。